23.3.10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人生只有一次,
別輕易刪掉它,
改變永遠不嫌晚,
但,怎麼開始呢?

就是這15個任務,
讓自己贏回快樂人生...

1.先找樂趣,快樂是不能省的東西!
2.一件夢想很久,卻沒有付諸行動的事。
3.下定決心,並堅持到不近人情!
4.在洪流中學習規劃時間!
5.想清楚,你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檢查一下,這些你都做到了沒...

6.自己有這些「弱點」嗎?
7.從現在起,別在自我設限!
8.重複六千次,建立新習性!
9.改變你的說話模式
10.看一看,自己進步了嗎?

恭喜你,找回差點被刪掉的人生...

11.打造一份夢想企畫書!
12.訂立目標,別再「這樣就可以了」
13.失誤率不可能是「零」擬好備用方案吧!
14.使出渾身解數,完成一個計畫
15.終極大躍進


20.3.10

倒數計時


一轉眼,三月中也過了...
三月剩不到十天...
突然有一種很強烈的壓力,
學生生活要結束了,
但 我準備走最後一段路了嗎?
但 我有能力踏出校門嗎?
但 我又到底在幹嘛?

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個性,
到底是害了我?
還是會成就自己?

經過球場,還是無法遺忘在球場上跟大家一起奮鬥的衝動...
看到ATCC開幕,居然無法讓自己抽離那已經不再是我的舞台的思緒...
西灣學人 MBAtics都陸續交接了,但卻無法不擔心學弟妹知不知道這一切代表的意義...
回想兩年多MBA的日子,
活動、比賽、球隊、實習、課業報告 豐富了我的生命,
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在西子灣的三年生活,
但是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自己無法放手?

19.3.10

Social Media之facebook / Plurk大不同!?〈案例解析〉

接續上兩篇 Social Media之facebook / Plurk大不同!?〈使用者篇〉〈企業篇〉
此篇主要是以案例解析分享為主

傳統媒體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以往企業動輒幾千萬預算往電視廣告砸的情況似乎早已不復見,報章雜誌曾經是各大品牌爭相搏版面的殺戮戰場如今不知是中場休息抑或是終場謝幕?經濟不景氣是大環境的影響,但是我們更不應該忽視網路成為新媒體主流的趨勢;從台灣第一屆星光大道讓我們看到從電視節目蔓延到youtube影音分享平台,再從youtube延燒回電視甚至是實體世界所為全台帶來的旋風與商機,不可否認的,從網路上擴散甚至是利用社群媒體整合所有其餘媒體已經是現今企業行銷爭相效尤的做法,本土電影《艋舺》開幕前在社群平台上鋪天蓋地的宣傳、分期釋出最新幕後花絮等相關消息與活動炒熱氣氛,也成功創下台灣國片史上首日賣座最高票房單一千八百萬元,並且僅花六天全台票房累積破億,這樣的速度也為台灣國片史上之冠。

本篇將列出以facebook和Plurk為主的幾項知名行銷案例,並且以“使用者行為→企業切入方式”來做解析,期望可以讓更多有興趣的讀者看到、了解目前企業是如何利用社群平台去跟消費者互動,但並不表示這些就是最好的案例,而只是代表著一個趨勢的呈現,也更希望可以帶來更多的案例討論。

-facebook行銷案例

1.犧牲朋友吃華堡

在facebook上“尋找失聯已久的朋友”和“和現有(或是潛在)朋友互動”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使用行為之一,很大比例的使用者(20~40歲的尤多)在facebook上找到許多求學階段的舊友,更大比例的使用者把facebook當做交有的平台,不但在上面跟現實世界的好朋友交流,同時藉由facebook認識更多原本不認識的朋友。

Social Media之facebook / Plurk大不同!?〈企業篇〉

接續上篇 Social Media之facebook / Plurk大不同!?〈使用者篇〉
-企業的立場

企業的想法一直都是“有人的地方就存在著行銷”,但是這樣並不表示所有的行銷往人多的地方砸就會收到回應,就像是國內最大的BBS站台 批踢踢,每天聚集了上萬人同時在線上,尤其是到了晚上和假日時段更是人潮擁擠,但那裡卻同時也是最強烈的反對商業活動的地方,任何有關商業的宣傳或是打廣告都會快速的被砍文,甚至是群起抵制該產品/服務,在這樣看似機會但又同時也是危機的狀況下,企業又是為什麼還要選擇在社群平台上面積極著墨呢?而企業又有哪些知名的行銷案例呢?

1.精準的目標選擇

就像是Google的搜尋一樣,精準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Google因為精準且不含任何人工排序的搜尋結果擄獲使用者的心,而擄獲使用者心的同時也贏得了企業廣告的信任,在精準的搜尋結果旁放置關鍵字廣告期望讓最精準的消費者點擊它的廣告;在社群網站上亦然,在Plurk上面不但追蹤的到最即時的話題性,同時更可以利用搜尋的功能找到特定年齡層、性別的使用者,甚至是用關鍵字去搜尋有討論過或提到相關議題的目標客群精準的去接觸他(她)們,同樣的,在個人資料更詳細的facebook上,企業更可以從使用者的背景資料、興趣去尋找高相關性的潛在顧客,特定社團粉絲的成員同樣也是精準的行銷對象,這些都是以往的傳統媒體無法達到的效益。

2.評估的指標易量化

業界最要求的就是“數字會說話”,不管是做什麼行銷活動都必須要用數字來支持每個動作所帶來的效益為何?而以往的傳統媒體雖然可以統計出曝光率、露出量…等等,但是卻始終只是單向的放出訊息,然後以該媒體的收視率、發行量來衡量效益,卻無法得知訊息放出後最直接的消費者的反應,但是在社群網站上最不一樣的就是,每一個動作所造成的直接回應是可以被量化的,因為社群平台上強調的是「即時性」和「互動性」,「即時性」表示動作發生之後消費者會在“短期內”做出回應(或是不回應),而「互動性」則表示企業在社群平台上的行銷動作都必須是能“引起消費者回應的”才行,也因此在這兩個條件下我們可以看到,在Plurk上面可以看到XXX的好友數和粉絲數,可以看到XXX發的噗有多少人回應轉噗,同時在facebook上也可以看到社團和粉絲頁面的人氣和每個人的反應,甚至是在facebook上發起的活動或是遊戲等應用程式,都可以直接獲得人們回應的數字以衡量效益,這樣直接“從消費者第一手獲得的數字”是以往的行銷管道都無法達到的。

3.讓消費者參與品牌

Social Media之facebook / Plurk大不同!?〈使用者篇〉


FacebookPlurk都是2009在台灣捲起一陣旋風的社群網站,不同的是facebook始於2004年就在全球風行,卻一直到2009暑假才瞬間席捲台灣;而Plurk於2008年上線,在進入台灣後意外一炮成名!

在三月號數位時代的報導「2010年台灣網站100強」中,社群名單不但有二十五家入榜占了整體名單的四分之一,其中一入圍就搶佔前25名的就是差一點就把無名小站推下冠軍寶座的facebook,以及名人和媒體加持的爆紅微網誌Plurk,而問題來了,為什麼兩個外來的社群網站在可以在短時間獲得廣大使用者的心呢?它們滿足的是人們哪些未滿足需求呢?亦或是它們創造出人們什麼需求?

本文將會以「使用者」「企業主」兩個立場來探討,並在最後提出案例解析以供討論。

-使用者的角度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台灣的上網人口行為都在做些什麼事:91.2%瀏覽資訊、73.5%收發email、60.7%上傳下載檔案、58.3%傳送即時短訊、40.6%玩線上遊戲、37.6%從事線上影音視訊活動、35.4%擁有個人的社群網路、23.7%網路購物(以上為百分比超過20%的行為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從中可以發現前四名都是屬於”獲取資訊以及溝通互動類”,而去除掉網路遊戲與購物、線上影音外,”擁有個人的社群網路”已經是許多人的日常舉動了;另外一個有趣的調查是 越常上網的人,越常使用其他媒體(如電視、雜誌、報紙等)的比例,皆高於不常使用網路的人,由此可見,網路的出現並沒有瓜分使用者的時間,反而是連帶讓網友接觸時機媒體的比例變高,使吸收資訊的管道變得更多元(資料來源:ARO)。

由以上的台灣上網人口使用行為來看,我們整理出以下幾點原因

1.實體世界走到網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