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0

Social Media之facebook / Plurk大不同!?〈使用者篇〉


FacebookPlurk都是2009在台灣捲起一陣旋風的社群網站,不同的是facebook始於2004年就在全球風行,卻一直到2009暑假才瞬間席捲台灣;而Plurk於2008年上線,在進入台灣後意外一炮成名!

在三月號數位時代的報導「2010年台灣網站100強」中,社群名單不但有二十五家入榜占了整體名單的四分之一,其中一入圍就搶佔前25名的就是差一點就把無名小站推下冠軍寶座的facebook,以及名人和媒體加持的爆紅微網誌Plurk,而問題來了,為什麼兩個外來的社群網站在可以在短時間獲得廣大使用者的心呢?它們滿足的是人們哪些未滿足需求呢?亦或是它們創造出人們什麼需求?

本文將會以「使用者」「企業主」兩個立場來探討,並在最後提出案例解析以供討論。

-使用者的角度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台灣的上網人口行為都在做些什麼事:91.2%瀏覽資訊、73.5%收發email、60.7%上傳下載檔案、58.3%傳送即時短訊、40.6%玩線上遊戲、37.6%從事線上影音視訊活動、35.4%擁有個人的社群網路、23.7%網路購物(以上為百分比超過20%的行為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從中可以發現前四名都是屬於”獲取資訊以及溝通互動類”,而去除掉網路遊戲與購物、線上影音外,”擁有個人的社群網路”已經是許多人的日常舉動了;另外一個有趣的調查是 越常上網的人,越常使用其他媒體(如電視、雜誌、報紙等)的比例,皆高於不常使用網路的人,由此可見,網路的出現並沒有瓜分使用者的時間,反而是連帶讓網友接觸時機媒體的比例變高,使吸收資訊的管道變得更多元(資料來源:ARO)。

由以上的台灣上網人口使用行為來看,我們整理出以下幾點原因

1.實體世界走到網路上



”獲取資訊以及溝通互動類”一直以來都是台灣的使用者的上網主要動機,而在這個動機之下我們可以把人們的使用習慣分成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即時通訊(像是:早期的ICQ、奇摩即時通到現在的MSN小綠人),另一種是到討論不同領域議題的論壇和集各式各類論壇於一身的BBS站台(例如:台灣最大站台批踢踢)。在即時通訊上我們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實身分,既然是真實身分通常在平台的名單裡也大都是真實世界裡的朋友,只是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轉移到平台上,用更私密的方式一對一(或一對多)來互動;而在BBS或是論壇上就不同了,使用者在上面擁有一個(甚至多個)ID帳號,不同的論壇都可以有不同的ID帳號,而在論壇上大家原則上是互相不知道彼此身分的,只是因為共同的目標、興趣、疑問、需求到那裏去分享經驗、找答案、討論意見…等等。

但是facebook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模式,我們必須把現實生活的身分複製到網路上,實體世界我們的朋友在網路上也是我們的朋友,但是在網路上素未謀面的人也可能用真實的身分互相認識,建立出一種從所未有的網路人脈網;而在上面我們不但可以擁有即時通訊的隱私互動(丟訊息或是收發內部郵件),同時也可以在不同的社團、粉絲頁面上找到不同領域的同好,尋找問題答案或是參與討論甚至分享資訊互相交流,但我們不再是匿名的ID,而是用真實世界的身分在網路上繼續生存。

2.遊戲玩人 / 人玩遊戲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考方式,在過去我們的遊戲除了單機版遊戲外,走紅的遊戲大多是線上遊戲,而線上遊戲吸引人的點就在於玩家可以跟線上不同的玩家同樂,情況比較像是許多玩家做在螢幕前,登入遊戲連上網絡平台,然後就開始跟線上的坐在另一台螢幕前的玩家對打、或是組隊挑戰任務…等等,但是最終都是由遊戲去掌握玩家的身分以及死活;但是現在有另外一種新的型態出現,就像是facebook上面的網路遊戲,使用者是”自己去”把身邊的好友拉到遊戲裡面來參與,而在上面玩家的身分是真實且具體的,同時玩家找來一起參與的朋友也不在只是一個ID或是帳號。

facebook就在2009年暑假因為〈開心農場〉〈餐廳城市〉〈義氣女仔〉等一系列的網頁遊戲進入了台灣上網使用者的世界,在上面我們可以跟自己在實體世界的朋友一起玩遊戲,再加上這類遊戲基地不用下載就可以直接開始玩,進入障礙很低,被邀請的好友們只要一個准許就進入遊戲,而在遊戲中玩家的一舉一動不僅只於在網路世界,甚至到了實體世界話題還是不斷的討論蔓延,這樣的遊戲不再只是遊戲,而是變成人們跟朋友互動的其中一種方式;不再是遊戲玩人,而是人在玩遊戲。

3.我也想說說話,想要有人回應但又不想要所有人到看的到…

從五年前的即時通訊,三年前的部落格,到去年的社群網站,都告訴了我們一件事,一件使用者在選擇的同時想試著告訴我們的事;「我們也想說說話」,說話不該只是政商名人的專利,不該只是主流媒體的權力,不該只是五百大企業品牌的單向發聲,平民百姓、消費使用者、任何體驗過有想法的人都該有說說話的平台,而不只是五年前的即時通訊對自己身邊的朋友說,三年前也想對所有網路世界看的到的人說,但現在除了說之外,人們更重視「回應」和「互動」了。

即時通訊是跟身旁的好朋友說話,部落格是跟廣大的網路使用者說話,不同的是相對即時通訊一般來說有絕對的隱私,部落格發表則算是絕對的公開傳播,難道就沒有折衷的方式嗎?我想說說話,不只對即時通訊上單一個朋友說,又不想花上一個晚上在部落格打個長篇大論結果沒幾個人回應,有些話不想要讓所有人不相干的人看到,但是又同時想讓特定的一群人收到訊息,如此一來,發訊息的使用者相對來說沒有壓力,想回應的接收者也比較沒有障礙,強調追蹤訊息和互動性的社群平台就這樣滿足了人們的需求,Plurk簡單的140字碎碎念和易於追蹤訊息的介面、facebook的強大的訊息擴散以及管理隱私功能,都提供了台灣上網人口很好的使用者體驗。

ps.
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逐漸普及,Plurk和facebook簡易的頁面和方便的分享方式,只會更強化這類社群網站的優勢。

4.擁有自己的社群網路 / 新型態的入口網站

從調查中35.4%”擁有個人的社群網路”一項中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的使用者是不是逐漸在表現出一種新的需求、新的使用型態,相比於實體世界有限的交流,網路空間的互動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的寬廣,會不會使用者除了在實體世界有生活圈之外,也逐漸需要在網路上建立一個代表自己身分的人脈網絡,不單只是即時通訊那樣的連絡便利,也不該只是個人部落格那樣單向的留下足跡,而是擁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網路世界”,在上面可以去經營自己的生活步調,不論是更新近況、文字記錄、影音留念、分享以及獲得資訊、朋友網絡甚至建立親疏有別的層級控管…等等,實體生活和網路不再有距離,而是實體生活豐富了自己的網路世界,而自己的網路世界也讓實體生活更加精采。

而最近的消息:Facebook在3月7~13日這周於美國市場的單周造訪人數超越了Google,而過去根據市場研究機構Hitwise的調查,Facebook流量曾多次超越Google。(資料來源:iThome online)同時在這篇中又提到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想法,facebook在流量和單次造訪停留時間上創造的記錄,讓我們不禁在想,facebook會不會建立起不同於什麼都有的Yahoo奇摩和簡單實用的Google搜尋框之外,另一種新型態的入口網站呢?這個趨勢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像是這類的社群平台有時候並不是一味的告訴使用者”它是什麼”,而是永遠讓使用者告訴開發者”使用者希望把它當作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facebook會不斷的改版來因應使用者不同定位下衍生的問題,同時也開放程式碼讓世界各地的開發者去嘗試;這也是為什麼原本只打算來台兩周的Plurk共同創辦人雲惟彬(Alvin Woon)卻一待就是一年過去了,Plurk也不斷的接受使用者建議新增功能。

- 待續

參考資料:
數位時代185 行銷未來式
數位時代190 台灣網站100強
《噗浪玩出大生意》 陳建州
《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 Facebook》 Ben Mezric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