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把生命的精華吸乾!
史丹佛改變了我的人生,甚至在我入學之前。
當我告訴大家我要去念MBA時,所有的人都跌破眼鏡。
我叫王文華,高中時就編校刊,用詩情畫意的筆名「湘弦」寫文章,迷了包括自己的幾個人。大學讀外文系,參加戲劇公演,演出時因為過於投入而撞破頭,縫了15針。畢業前我考上外文研究所,當時的夢想,是有一天回到外文系教書。畢業那年我出了第一本書,現在書店買不到,因為都被我自己買光了。大家雖然沒有買我的書,但所有的師長、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期待我未來會在文學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當兵那兩年,閒暇時間很多,除了把大學時來不及讀的西洋文學經典徹底K一遍,就是在想未來要做什麼。有一天早上,連長不知道發什麼神經,要帶我們去營區附近的樹林慢跑。我心裏當然怨聲連連,但身為小兵只好順從。隊伍跑進樹林,我漸漸落後。連長大聲地一二一二一二一,我開始神遊,想起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在「湖濱散記」中的話語:
「我搬到森林,是因為我想要認真地生活……我要活得深刻,把生命的精華吸個乾淨……我要堅毅地生活,擺脫所有沒有生命力的人與事……這樣,當我死時,才不會突然發現:我從來沒有活過!」
##ReadMore##
啊……就是那一秒!沒錯,那一秒,我的人生起了微妙的變化。從樹林回營區的路上,我越跑越快、越快越想:我對文學有熱情,這是不會變的。但我不確定以自己的個性,適不適合在文學上走學術的路。唉,我想唬誰?我一直是那種庸俗入世、不甘寂寞的人。讀到雪萊的情詩,我會想要用在某個女生身上。讀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想去布拉格。在外文系排練話劇後,我跑去學生議會當議長。外文研究所考試結束那天,我跟朋友在「台一冰店」討論開公司。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我,真的能耐心地坐在學院中,研究典籍、晨昏定省嗎?
經過了一年的思考,最後我決定:去看世界吧!梭羅在森林裏待了兩年,寫出「湖濱散記」。我也去探索兩年,也許寫不出任何東西,但至少,是的,至少,可以把生命的精華,吸個乾淨!
求別人,反而讓你高尚
這樣的堅決,跟史丹佛教我的第一件事不謀而合!那就是:當你想要一樣東西時,你就一定要得到!如果你一定要得到,就要拼命去爭取!你不能坐在家裏等電話響,期待電影情節發生在你身上。呸!你必須做些什麼事,任何事,讓你更接近你的目標。你必須把電話當做奶瓶,用講電話的高昂語氣,把這個世界喚醒!
三月下旬,在我收到入學通知的兩天前,我在下午4點(史丹佛的半夜12點)接到一通電話。我沒有心理準備,用中文講:「喂,我是王文華。」沒想到對方是史丹佛入學審核的主任。她首先恭喜我,告訴我已經被錄取了。接著她大力把史丹佛推銷了一番,希望我一定要去。我完全沒反應過來,好像突然被打了一拳,說不出話。我的沉默大概被她詮釋為猶豫,她進一步問我有沒有答應去別的學校,我搖搖頭,好像她能透過電話看到我。最後她說:「我們知道你有其他的選擇,但我們要你知道,史丹佛要定了你,你一定得來!下個月我們要辦一個參觀校園的活動,你要不要來熟悉一下環境?」最後她甚至留下家裏的電話,要我有什麼問題隨時打電話給她。
等一下,是她在求我嗎?史丹佛是當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雜誌票選的全美第一名商學院,照理說是全世界的學生來求她,怎麼會她來求我呢?但這就是「求別人,反而讓你高尚」的道理。沒錯,史丹佛是眾人追求的對象。但經過嚴格審核,一旦決定錄取一名學生後,她就一定要得到那名學生,不能被其他學校搶走。
喔……原來「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這個道理!從小在溫文儒雅、欲迎還拒的東方文化下長大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行銷」和「競爭」。如果連史丹佛這樣強勢的產品都這樣積極地推銷自己,那我們一般人在自我推銷時還矜持什麼?如果必須應付數千名申請者的主任都願意留下家裏的電話給我,那麼我們一般人在自我推銷時還保留什麼?
你有沒有想要想瘋了?
這些年來,很多朋友問我申請史丹佛的「秘訣」是什麼?其實我的秘訣,跟史丹佛教我的第一件事一模一樣。申請史丹佛的「秘訣」,就跟你追求人生其他很多寶貴的東西,如工作、愛情、婚姻、幸福……一樣,就是:就是:你必須想要!必須非常、非常想要!必須想要到想瘋了!想要到為了得到它,付出別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大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因為我們命不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想要到發瘋!
我大學時學文,只零星地修了幾堂商業課程。畢業後當兵兩年,也不算是顯赫的工作經驗。托福、GMAT成積當然不差,但也沒有到頂尖的地步。於是大家好奇:史丹佛為什麼選我?
史丹佛看上的不是我入學時的條件,而是我MBA畢業後的潛力。大學時,我用功念書之餘,寫小說、編校刊、演戲、當學生議會的議長、到美國表演舞蹈、到英國打辯論賽、在公關公司工讀……申請史丹佛時,除了標準的申請表,我編了一本名叫「Close-Up」的雜誌,用圖、文把這些經歷全部呈現出來。史丹佛有沒有要求我做這個?沒有。我做,因為我想進史丹佛想瘋了!
你,瘋了沒?
你想不想跟同性戀者住在一起?
進入史丹佛前學到的第二件事是:體貼和尊重別人。在一般學校,學生是被學校管的。史丹佛卻把學生當客戶,尊重他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讓他們賓至如歸。決定去史丹佛後,陸續接到很多表格,包括宿舍申請書。我注意到申請書中特別問每一個人:「你喜歡住比較安靜還是比較熱鬧的房間?」「你喜歡比較內向還是比較活潑的室友?」「你想不想,以及介不介意,跟同性戀者住在一起」。
注意喔,它沒有問你是不是同性戀者(這是你的隱私),它只是問你願不願意跟同志住在一起。至於你為什麼想跟同志一起住,那是你家的事。
那是1992年,同性戀在台灣還是禁忌,在美國也不是開放的話題。很多名校的說明書從沒提到這一點,但開明的史丹佛已經認知到這種生活方式,並且白紙黑字地印出來。學校不對內向、活潑,或性向做出任何價值判斷,你贊成也好,反對也好,你是同志也好,不是也好,學校都OK,甚至不願過問。重要的是,學校給你一個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你雖然只是菜鳥新生,但也是付費的客戶。學校尊重你的生活方式,給你選擇。
體貼和尊重,哪個人、哪家公司不掛在嘴上?但多少人能白紙黑字寫在宿舍申請書上,然後真正照你的意願來安排?
天殺的,倒底什麼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史丹佛是學「季」制,十月初開學。但為了幫助同學在未來兩年打好基礎,所以有預備課程。九月中,「QPEP」開始(Quantitative Pre-Enrollment Program,數量化先修課程),簡單地說,就是數學夏令營。這是專門為之前沒有商業背景、數學比較差的同學開的。那年錄取的350多位同學,有70幾位自願報名參加。這些剛被錄取、意興風發的同學,還沒開學就得低頭承認自己數學不好,並不容易。但我注意到參加的同學,沒有人有羞愧的表情。笑什麼?我數學不好,但我會寫文章啊!你會嗎?
在四天的營隊中,老師雖然聲明任何問題都可以問,但大家還是會顧及顏面,怕自己問出蠢問題。一位勇敢的同學起義:「天殺的!可不可以請你用白話文解釋,倒底什麼叫『衍生性金融商品』!」此語一發,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大家長久敢怒不敢言的疑問,被他一槍打爛!於是我們才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對媒體上的術語半知半解,不是只有我是如此心虛地在上班。承認自己的無知和脆弱,原來是這樣解脫的感覺!
預備課程中另一個課題,是培養同學的商業道德。2001年美國爆發「安隆案」,安隆公司利用與子公司之間的交易灌水帳面利潤,引發喧然大波。最後導致CEO被起訴、公司倒閉。安隆案後,一般民眾對CEO的誠信大打折扣,也促使商學院更重視道德教育。在預備課程中,老師跟我們討論經理人常會碰到的道德難題。他強調MBA不能只是一群精打細算的機器,應該有超越數字的良心。
當時我覺得這堂課真無聊,怎麼念MBA還要上公民與道德?畢業後我才慢慢知道:雖然是預備課程,這卻是MBA最該學的東西!多少經理人絕頂聰明,卻吃乾抹盡。多少經理人業積亮麗,帳本卻有不同Copy。做一個MBA很簡單,做個經理人也不難。最難的是,在MBA和經理人的責任之下,做一個「好人」!一個誠實、體貼、有感情、有規矩的好人!
參加預備課程,也讓我第一次看到史丹佛校園。史丹佛在舊金山南邊四十分鐘、一個名叫「Palo Alto」的小鎮。舊金山、Palo Alto,和更南邊的San Jose這一段,就是有名的矽谷。矽谷雖然發達,但Palo Alto是典型的鄉下地方。史丹佛俗稱「農場」,整個校區像一座森林公園,起伏的山坡上盡是草地、樹木、松鼠、鹿。商學院大樓在學校椰林大道的盡頭,簡稱「GSB」(“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我站在GSB門口,猛力吸一口新鮮空氣,想起梭羅的話:「我搬到森林,是因為我想要認真地生活……」我求仁得仁,終於來到了可以吸乾生命精華的地方。
要優秀?先多元
新生訓練時,我終於見到了所有未來兩年的同學。我們那屆358人,有明顯的相同和不同點。相同點是積極熱情的個性。不管是哪個國家什麼背景,每個人都活潑、外向、喜歡社交、注重玩樂。笑聲比較亮、打嗝比較響,連吃起薯條來感覺都比較香。十月的加州下午,一桶啤酒,教室外就像婚宴般嘈雜,大家才剛認識,已經像多年的老友。這種社交精神,是商業的本質,要做商人,就不能孤芳自賞。
同學的不同點在於背景。做過投資銀行(服務企業的銀行,不做消費者業務)和企管顧問的人當然占大部分。但也有醫生、建築師、空軍工程師、紅十字會義工、芭蕾舞者、小提琴家、奧運選手,甚至職業賭徒!(他大概不用參加數學夏令營)這些沒有商業經驗的,被叫做「詩人」。但明明是商學院,為什麼需要詩人呢?
企管教育的方法和其他學科不同。其他學科由老師主講,商學院由大家討論。其他學科闡述理論,商學院只談實例。商學院所有的課程,都在分析真實企業面臨的問題,從分析的過程和結論中歸納出經商的道理。由於這些企業遍布不同產業,問題五花八門,所以案例要分析地徹底,必須同時有來自不同產業的商人,和精通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不同學科的「詩人」,各自根據獨特的工作經驗提出看法。MBA選學生強調多元化,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企業要成功,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提出多樣化的看法。組織成不成熟,就是看它能不能容許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意見也許短期會造成混亂,卻是成長和突破的唯一方法。
一個菁英比不上一群庸才
多元化容易造成混亂和衝突,要把混亂和衝突導引成進步的動力,靠的是團隊合作。但MBA個個自命不凡,學商的人本性又喜歡競爭,要叫這些人團隊合作,哪有可能?在某些名校,大家為了打敗別人,會在課堂上搶著發言,並攻擊同學論點以突顯自己的聰明。有人甚至把圖書館裏老師指定的書籍藏起來,讓其他同學看不到。「Team Work」是合乎潮流的絕妙好辭,人人都說得起勁。但真心誠意做到的學校和企業,少之又少。
史丹佛在選學生時,從申請文章和工作經驗中,就過濾掉那些有傾向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開學後,又設計出機制確保團隊合作。機制一:同學的成績,除了當事人外,不對外公佈。來學校徵才的公司拿不到同學的成績,同學也不可以告訴公司。這就是避免大家為了成績而惡性競爭。機制二:在每一堂課上,老師都要求同學成立讀書小組,很多作業是由小組共同回答,每個人的成績有一大部分取決於小組的成績。這就是先跟大家預告:將來進了公司,沒有所謂個人表現,只有所謂公司成績!沒有股東在乎員工個人成績單,股東只在乎公司的財務報表。
MBA的競爭性本來就比常人高,這是不能改的。史丹佛要改的,是MBA在學校時的相處模式。因為如果學生能在學校中培養出健康的相處模式,那麼未來進入公司,就比較有可能不變成豬頭主管。史丹佛的使命是培養未來的菁英,因為菁英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但如果菁英的誕生要以犧牲別人為代價,那很抱歉,企業寧願把成功建築在庸才的團隊合作上!史丹佛的學生當然不是庸才,但它為了要培養大家合作的精神,連成績都不公開。把比分數的心魔拿掉,這些從小到大習慣騎在別人頭上的人,可以開始學會尊重別人。
拿講義當椅子
註冊後,我們拿到各堂課的案例。每一門課有十公分厚,堆起來可以當椅子。除了案例,每一堂課還有很多教科書,教科書排起來,就是桌子了。在史丹佛,你不用買傢俱,所以可以專心讀書。每門課一學季上20次,每次上課前要讀完一個案例、幾十頁教科書。老師在開學前把20堂課的應讀材料全部列得清清楚楚,讓你能提早準備。經濟學老師甚至在案例第一頁當頭棒喝地寫著:「好了,你們玩夠了,現在可以開始念書了!」
還沒開始念書,我已經學到很多。開始之後呢?那一間間馬蹄型的教室,將會怎樣改變我的人生?我是詩人,將要MBA課程中,尋找新的詩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