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8

11.別聽主流民意

想進明星企業嗎?

史丹佛的第一學期,必修課之一是「組織行為學」。這堂課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為基礎,研究各階層員工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動機。我記得課堂上談過一個有趣的觀念,叫「Group Norms」,我把它翻成「主流民意」。這是指在組織中,個人的思考會向大多數人的意見靠攏,想法不同的少數人會自動放棄發言,或修正意見。

「主流民意」有助於企業團結一致地向前,但也讓眾人陷入隨波逐流的盲點。自詡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史丹佛MBA,當然對「主流民意」不以為然。課堂討論時紛紛認為領導人應該抵抗追尋主流的傾向,讓組織中不同的聲音充分表達。
##ReadMore##
然而,到了畢業前夕找工作時,大家都兇猛地追求起「主流民意」。

兩年MBA課程中,有兩次找工作的熱潮。一次是一年級結束前找暑期工作,第二次是畢業前找正式工作。兩次都有眾多企業來校園徵才,兩次都有同學爭奪面談機會的盛況。爭奪最激烈的兩類工作,永遠是「投資銀行」和「企管顧問」。不管大家之前的背景如何,兩年中修了什麼課,經過兩年主流民意的洗禮,畢業後都想加入「高盛」或「麥肯錫」。

主流民意認為:「投資銀行」和「企管顧問」是尊榮最高、待遇最好、最能夠運用到MBA分析技巧的明星產業。其他行業各有缺點:dot.com風險大,拿到的可能是一堆「紙錢」。行銷工作待遇差,有趣卻不能當飯吃。至於製造業的公司,又土又累,公司又不在東西兩岸,完全沒有光環。至於創業?太苦了吧!

這些評估是根據多年來學長的經驗,不會有錯。於是同學們在選擇出路時,就用這些作參考值。所以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也不管自己過去有沒有「投資銀行」或「企管顧問」的經驗,也不管自己知不知道這些公司倒底在做些什麼(「投資銀行」?是專門負責幫消費者投資的銀行嗎?),拼了命爭取面談機會,搶搭時尚列車。

手忙著捧錢而弄掉了心

這種心態跟考大學填志願一樣。我們在年紀很輕,還不完全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情況下,迷迷糊糊地選了一個科系,然後就這樣決定了一生的事業。外界對那些熱門科系的社經地位評估完全正確,我們忠誠地走下去大概也可以得到那些科系所承諾的美好遠景。但達到那個遠景的人,往往內心空虛。因為我們聰明反被聰明誤,在精打細算時忘了最重要的一個評估標準……

就是自己的心

啊…..心!這個獨一無二,最不能順應主流民意的東西。

這個跟錢不一樣,是無法計算、無法產生複利的東西。

畢業多年後,再遇到當初進入「投資銀行」和「企管顧問」的金童玉女,我更體會到遵從自己興趣的重要。我沒有進入這兩個行業,所以賺的錢沒有他們多。但因為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所以還很開心。我畢業之後,前兩份工作都做了五年,所以聊的是工作中快樂的事情。富裕的他們不一樣。他們身上都是名牌,但講話很快。社會地位很崇高,但充滿不安全感。當顧問的朋友抱怨工作時間長、終年出差在外,若非咬緊牙根一路做到合夥人,平均兩年就閃人了。投資銀行的朋友抱怨工作無比枯燥。整日跟數字糾纏,活得沒有人味。他們紛紛吵著四十歲退休,不是因為想每天打高爾夫,而是為了縮短選錯行的痛苦。

遵循民意、忽略內心,是我們都犯過的錯誤。畢竟,在後悔和失眠開始之前,誰會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當自己不確定,而同學和媒體又不斷地為某些工作、公司、產業加諸光環時,我們自然就隨俗了。畢竟,你花了那麼多學費拿到史丹佛MBA。搞不好還有銀行的貸款要還。畢業後若沒有大筆收入,怎麼過的下去?

除了錢,還有臉。若是跟將去紐約投資銀行的同學說你決定加入紅十字會,他們表面上也許會佩服你的理想主義,心裡卻想你其實是找不到正當的工作。財務和同儕的雙重壓力下,我們順從了主流民意。幾年後,有本錢後悔的,鍛羽而歸,大徹大悟後重新開始。沒本錢的,一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活在被欺騙和被辜負的憤怒中。

史丹佛當然知道她的畢業生未必人盡其才,所以試圖在「主流民意」的浪潮下,鼓吹少數價值,救起一些隨波逐流的學生。史丹佛位於矽谷中心,所以常請創業有成的校友回來演講,鼓勵同學放棄名利,走辛苦的創業路。此外,史丹佛有一個著名的「公共管理課程」(Public Management Program,簡稱PMP),提供特別訓練,幫助同學把管理技巧運用在非營利性質的公共組織中。這些「旁門左道」的魅力當然比不上「麥肯錫」,但只要它們存在,學生們就更有可能在資本主義中找到自己的心。

敢不敢耍個性?

史丹佛做的,國內企業也可以做到。身為員工,我們是否有在公開場合「耍個性」的膽量和實力?當主流民意像電子合成器般響亮,我們能不能仍堅持自己獨特的嗓音?身為主管,除了要員工熟記我們一廂情願的願景,是否設計了管道和誘因來刺激他們發揮獨特的想像力?在大多數的公司,會議上總是寂靜無聲,Messenger上卻民怨沸騰。老闆面前畢恭畢敬,老闆下班後就急著收東西。這樣脆弱的主流民意,只能培養官僚氣息,沒辦法培養一流的員工或產品。

我的同學,已經老了。他們把30到40歲之間黃金時期,奉獻給她們並沒有熱情的志業。現在他們孤單的住在豪宅,不懂青春怎麼消逝的這麼快。我從他們的豪宅中走出來,只慶幸我當初不夠優秀,擠不進明星公司。我這一路走的「旁門左道」,竟讓我看到了人生應有的美景。

是時候了。每一個公司,都讓「旁門左道」出來透透氣吧!每一個員工,在觀察風向之餘,偶爾可以逆風前進,在公司走廊上,溜一溜你的心。

沒有留言: